清华大学校训是怎样形成的
你知道吗,清华大学的校训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其实是1914年冬天由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的一场题为“君子”的演讲中提出的。梁启超借用了《易经》中的“乾卦”和“坤卦”两段话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来激励当时的清华学子。
梁启超当时可是想让大家像天体运行那样刚健不息,天天自我激励,不要一暴十寒,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,看到利益就前进。简单来说,他就是鼓励大家要有韧劲、有担当,做个真正的“君子”。这番话后来被写入校规,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校训,真是太有力量了!

清华大学校训都包含哪些深刻含义
那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这八个字到底啥意思呢?让我来给你捋一捋:
-
自强不息:就是说咱们清华学子要永远努力向前,像天上的星星不停地闪耀,永不放弃。就像梁启超说的,君子的精神就是“不停地激励自己”,别那种一会儿冲劲十足,一会儿又懒散耍滑的态度。
-
厚德载物:这可是说做人要有大德,就像大地能够承载万物一样,要宽厚包容,有担当,能够承载起责任和义务。简单说就是要有厚实的德行,才能承担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。
这两句话虽然四个字,其实是激励清华人坚持奋斗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。它们就像学校的灵魂一样,时时提醒大家要拼搏,也要正直做人。这八个字不光成了学校的标语,还是清华学子心里的座右铭,萌萌哒吧!
顺便还要告诉你,清华大学的校训刻在南门上,大家每天从那里进出,都能被这句话激励着,超有仪式感呢!

相关问题解答
- 清华大学的校训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是从哪里来的?
哈哈,这就要说说历史啦!清华的校训是1914年梁启超老师在清华的一场“君子”演讲里提出来的。他引用《易经》里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和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这两句话,超级具有文化底蕴,后来变成了清华人终生遵循的精神标杆,真是棒呆啦!
- 为什么说“自强不息”是清华学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呢?
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,做人得有韧劲,得天天往前冲,别一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。清华这句校训就像一个大大的闹钟,提醒大家一直努力奋斗,做那个天行健一样永不停息的自己,听起来是不是超燃!
- “厚德载物”为什么对清华学子很重要?
嘿嘿,这句话意在说咱们得有大大的胸怀和厚厚的德行,像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,不骄不躁,有责任心。生活中无论遇到啥,心要宽,德要厚,才能扛得起更多挑战。简直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呀!
- 清华校训在哪里可以看到,为什么放在那里?
校训被刻在清华大学的南门上,每天穿过这道门的同学们都会被那句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激励。想象一下,早晨走进校园,看到厚重的大字,整个人都燃起来啦!它就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和提醒,特别有仪式感!
发表评论